找到相关内容60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(1)

    修观,修各种法门,最后达到更高的境界。也就是说,我们还得有一个真正修持的基本功,然后发心去做一些事情,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。   答:你说的这个问题是目前佛教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问题。佛法有出世和入世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5858312.html
  • 藏传佛教道次第概述

    内外法的目我为无我、无常、如幻。要如理了解自他身心的性相是无常、痛苦、空性、无我等,懂得身不净、觉痛苦、心无常、法无我。如此,在小资粮道上修不净观及念住于呼吸呼出,使身心适合于修止,以便将来修观。这是第...

    克珠群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1159708.html
  • 天台止观-如来禅

    佛教学者论:“坐禅修观,所以禅观就成为佛行者必修的行门。讲到禅观,必然会使人联想到止观。因为在诸经论中,常常是以止观代替禅,来说明这个修法的”可见中国早期禅法,达摩禅未传之前,中国佛教也极重视禅法:“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3860564.html
  • 天台的性具思想及其修证意义

    了“无情有性”对观心的应用,同时,也为天台圆修圆证丰富了理论。  三、性具的修证意义  (一)性恶法门  “贪欲即道”,是天台所立性恶法门的一种修法,贪欲虽恶,而其法性即是实理,自也可以就此修观,成为...福慧相资,二轮平等”(《大正藏》第34卷,第881页)“闻慧兼修,义观交举”(同上,第33卷,第686页)。如果念念不住,如汗马奔驰,即应用止以治驰荡;反之,如昏昏欲睡,静默无记,则应修观以破昏塞。...

    中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4060566.html
  • 唯识学--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

    修止、修观,方能成就无分别智。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,还要从观里面出来,再作进一步的分别,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。 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,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,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,主要也是在它的...所以唯是现量。   (3)性类:因为平智的体是无漏的,所以平智唯是善性的,是无漏的善性。   (4)相应受:平智唯是舍受,因为在因位无寻伺心所相应,不藉此修观,即无因修观地地升进而引出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2860605.html
  • 《摩诃止观》片论

    重,听到这种说法而又不晓本义,反而会沉沦于恶行中,那离即恶修观的本义就太远了。智●用很大的篇幅痛斥了“淮河之北”一类“邪空恶行者”,即行邪空之见而滥称大乘,犹如不用观行之禁戒而去捉贪欲之蛇,结果反为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1260831.html
  • 藏传佛教与活佛

    写,一切法均无自性,从缘而起,这便是缘起性空。修行上采取“止观双运”的修行方法,止观兼重,即主张止往修、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。格鲁派认为,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,如果得到轻安之感,即是止的本体;修观就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1261080.html
  • 佛学研究方法谈

    黄忏华更是讲到了这两宗的行法。他在天台行法中说:“此宗观道之枢要,不外实修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之观法。其修观行仪,有常坐三昧、常行三昧、半行半坐三昧、非行非坐三昧四种。”【10】而且还讲了修观的二十五方便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261921.html
  • 金粟轩诗话

    世间那得双全法。不负如来不负卿。   又:   入定修观法眼开。启求三宝降灵台。  观中诸圣何曾见。不请情人却自来。   又:   动时修止静修观。历历情人挂眼前。  肯把此心移学道。即生成佛有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4462017.html
  • 杂 因 诵(2)

    .191  “有三受: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若彼比丘观于乐受而作苦想,观于苦受作剑刺想,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,是名正见。”这是说受有三受─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在三受中,如何鉴别、修观,便是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1462173.html